後序
天主教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主席及辦事處主任蔡詩亞神父
梵二大公會議後,為使信仰能扎根生活中,教會容納、容許及鼓勵各地方教會以本地語言舉行禮儀;因此,禮儀中除了位置佈局及禮文的轉變外,音樂亦變化很大。音樂是一科專門的學問,要在短時期內提交並適合在禮儀中使用的音樂,這確實是一份驚人的考驗;但天主上智的安排,實在是人意料之外。縱觀李振邦神父的一生,我們體會到他確實是上主所特選及安排的一位,他要在台灣地區開展中文聖樂的園地。
從他領受鐸職生命之始,直至他逾越之時(1951-1984),三十三年內,他正如他的長兄主基督一般,全心、全靈、全意、全力,為中華教會交出自己,特別在音樂的天賦才能上。真的,天主給他的,他作了忠誠的管家,深信他現已領受上主自創世以來,給他預備了的國度!(瑪25:34b)
感謝台灣地區主教團准許我們使用李神父的全部聖樂作品。由於相距 (他離世) 已二十五個年頭,我們曾盡力重拾李神父的所有作品資料,礙於時間的洗禮,原手稿的收集,相信重聚的機會,其難度甚高!可幸的是,主教團的教務協進會出版社曾出版了 (應該是) 李神父的大部份聖樂文章及樂譜,因此,我們亦可從中作為整理的基礎。
由於是次整理的重點在於李神父的中文聖樂作品,而且也是首次的行動,故此只著重於整理現時可尋到的資料,其中以:新禮彌撒合唱曲集(1971年5月版)及彌撒曲集伴奏譜(1977年9月版)為基礎,然後是那些零碎可尋的重聚。收集的內容是為日後有意做研究的學者作為基層的依據,故此,每首作品必以連同伴奏部份為一整體。對於現在禮儀中所應用的“主祭彌撒經書”(1968年6月版)及“歌頌上主”(1987年6月版)內的主祭詠唱和主祭與會眾對唱的禮儀經文旋律等 (這些也屬於李神父的作品),實在已在台灣地區教會內廣泛應用多時,同時也相信李神父為這些禮儀常用及專用部份譜曲時,按照教會傳統是無伴奏詠唱及對唱的,所以亦沒有為這些對答及專為主祭詠唱的樂曲譜寫伴奏部份,而屬於這類的作品,數量亦不少。由於此樂種屬無伴奏類,故並不包括在這次的搜集範圍。
雖然這是首次及最基礎的資料搜集,對於生活在台灣地區教會十六年(1968-1984)的李神父,回首他的聖樂文章及作品,我們發現他確實善渡了他在台灣的十六年,亦為我中華教會留下了一批優良的聖樂作品和著作。
1980年4月21日首次赴台,在劉志明神父穿針引線下認識李神父,兩口子在主教團的辦公樓內,縱使普通話非常不靈光,李神父英語欠奉,但我們仍能對話自如,而且十分投緣沒有隔膜;後來我們在飯廳與其他主教及神父用膳時,我們自嘲枉為中國人,因為我們兩個中國人在中國地方亦不能用中文對話!!全飯廳都是笑聲!該次李神父送給我一本他的著作 “宗教音樂”。
1983年11月10日(普通話還可以應付了)專程赴台拜訪李神父,同時告訴他我已獲胡振中主教准許,被派往羅馬攻讀音樂。他非常高興,囑咐我要善用時間,好好進修,尤其額我略音樂,因為這是教會傳統音樂;其次是要主修作曲,因為神父不應是演奏家,而應是作曲家,教會需要真的懂得作曲的人,尤其是全心全意全力為教會禮儀創作的人。那天,李神父帶我前往參觀新成立的輔仁大學音樂系,回想起來,現時的輔大音樂系真是一個學系(學弟妹們!您們要感謝李神父及需要更加努力!加油!)。那晚,李神父應邀前往參加音樂會(當然他也邀我同往);他的音樂界朋友真的很多,前後左右皆是。音樂會中,他照例合眼瞑想及沉思(毫無雜音),當到韓德爾的ALLELUIA時,他也非常醒覺地與眾齊起立,應付如意(利害!專業﹗)後來,我知道:「縱然工作很忙碌,身體很疲倦,李神父明白他自己在音樂會的臨在,是一份最有力的支持!」那次,李神父送給我,他的著作 “中國語文的音樂處理” 及 “新禮彌撒合唱曲集”。
最近,劉志明蒙席及吳新豪神父提出同一個問題,這也是在我赴羅馬讀音樂前,李振邦神父提出同出一轍的問題:「究竟誰 (神父) 會繼承我們的聖樂工作?」
看來,台灣、香港、澳門、中國內地所有的主教們……請你們關注及為此而祈禱!
李振邦神父!請你為我們祈禱!
2009年7月22日聖瑪利亞.瑪達肋納慶日
(圖)李振邦神父現葬於台北三峽鎮天主教三德公墓。
本文章上載於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二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