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振邦神父與中文聖樂 -其著作簡介
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執行祕書 趙一舟蒙席
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,教會進行各方面的革新。台灣主教們於1967年3月成立了主教團,下設十一個委員會,其中之一的禮儀委員會,分設有禮儀組、聖藝組和聖樂組,後者由李振邦神父負責。由於梵二之後,即時可以使用本地語言舉行各種禮儀,禮委會各組很快便投入工作,率先出版了:
1.「主祭彌撒經書」:其中編入「歌唱彌撒」主祭應唱的部分:光榮頌啟句、集禱經、讀經、頌謝詞、感恩經、天主經等曲調,共分三種調式:簡調、正調和中國本位調。同時,還出版了「信友歌唱彌撒」,供教友詠唱。
2.「新增頌謝詞及感恩經」:其中歌唱部分:頌謝詞、第二、三、四式感恩經及成聖體後歡呼詞,同樣共分三種調式。這幾本經書於1969年3月由主教團秘書處出版。
上述所有涉及主祭歌唱部分的相關內容,均由李神父負責編輯。
另外,梵二後新修訂的彌撒經書(四冊Missale Romanum及三冊讀經集)出版之後,禮委會聖樂組陸續出版了:
3.「新禮彌撒合唱曲集」(五線譜,1971年初版):這是李神父所寫中文彌撒曲最重要的一本著作。李神父在書本開首提出了「幾點說明」,詳細地解說曲集的出版目的、內容、風格、歌詞處理、實際應用和伴奏方式等,身為司琴與指揮者,不可不讀。當中內容包括:
-
禮儀年度各個時期的彌撒曲:進堂詠、答唱詠、歡讚曲(福音前歡呼曲)、奉獻曲、領主曲
-
聖事彌撒曲:如洗禮、婚禮、葬禮、聖秩授予禮
-
聖週禮儀用的數首歌曲等
只可惜,為禮儀季節每部分(如將臨期、聖誕期、四旬期、復活期、常年期)所寫的歌曲,
僅是通用的一套而已(並非為每個主日),未能齊全,相信他曾計劃再作補寫,惟英年早逝,教會痛失良才!
4.「新禮彌撒用曲簡譜」(1971年初版):據李神父說,這本簡譜是上述著作的縮影本,出版目的為使全體教友能參與歌唱。它的內容與大型本完全相同,只是改用簡譜,方便熟悉簡譜的大眾使用。另外,對應此套「新禮彌撒曲」曾製作兩卷音樂錄音帶,幫助教友練唱。
5.「簡易彌撒曲」(信友歌唱彌撒「簡調」伴奏譜,1974年初版):內容包括全部簡調彌撒曲及主祭與信友啟、應部分。在本冊的開端,還簡介了「聖樂的伴奏」(代序),這亦必是為司琴者而寫的。
|
|
6.「彌撒曲集」(李振邦、劉志明、康謳作曲):此歌集(五線譜附簡譜)於何年初版,筆者已不復記憶,目前僅擁有1987年再版的版本。但能確定的是,此書再版多次,應有不少人採用。茲在此抄錄李神父對此曲集內容的簡介:
歌唱彌撒是教會舉行聖祭的最高形式,為了達到這項理想的目標,並發動全體信友的歌唱,禮委會聖樂組推出八首不同風格、不同手筆的彌撒曲,提供各堂區團體依照能力和喜好,自由選擇:計有李振邦神父根據「天主經」的風格,創作全套「大眾彌撒曲」,並附新譯「聖母經」、「聖三光榮經」等曲;劉志明神父兩首全套彌撒曲及四首歌唱彌撒的重要用曲,包括垂憐曲、歡呼歌、羔羊讚等;以及康謳教授譜寫的純中國風格彌撒曲(一套)。
此書的簡介中,李神父亦提到計劃編寫各曲的伴奏譜及合唱譜。但由於他已蒙主恩召,此項工作只能留待其他音樂家繼續傳承。
7.「聖週禮儀歌曲」(主祭等用,五線譜):這是李神父依據拉丁原文編譯的聖週用歌曲,包括:聖枝主日苦難曲,聖週五苦難曲,聖週五信友禱詞(大祈禱禮曲),顯示十字架禮曲,聖週六復活宣報詞。此書再版多次,筆者現在擁有的是修訂三版,於1979年出版。初版之後,筆者每年被邀主持聖週禮儀時均用此書詠唱,亦不必事前練唱,因革新前,已經習慣聆聽和詠唱拉丁文的曲調。
8.其他禮儀書單行本:多編入李神父的創作,如在聖事革新部分所述,如婚禮、葬禮、追思彌撒、入門聖事和聖體敬禮等禮書中,均有其作曲的聖歌。尤其殯葬禮儀之歌曲,全部都出自李神父手筆。記得以前,為已故于斌樞機舉行殯葬彌撒時,許多參禮者第一次聽到這首彌撒曲,深為感動。這套彌撒曲堪稱李神父的傑作之一。至今,舉行追思、葬禮彌撒時,堂區團體仍沿用此曲。
9.「歌頌上主」(共祭與歌唱彌撒):為了方便司鐸們共祭時詠唱,禮委會把上述前兩本書之內容結集,編入「共祭彌撒禮規」,於1987年出版。除主祭與信眾的對答句外,還提供全年主日、大慶節頌謝詞及四式感恩經的歌唱曲調(簡調、正調及中國本位調)。
多年來參與司鐸們共祭時,無論主禮者是神父或主教,都很少詠唱感恩經,有時甚至僅僅詠唱「成聖體、聖血」部分,頌謝詞的歌唱也多用簡調,這似乎說明了我們一班神職,並不太注意彌撒中的詠唱。可能的原因或藉口:無時間練或缺音樂天份。實際上,歌唱的訓練應從修院開始。如果每主日或大慶節由院長或教授主持大禮彌撒,詠唱頌謝詞、感恩經等部分,修生聆聽久了,自然在晉鐸之後亦瑯瑯上口。在大禮彌撒中,有風琴伴奏和指揮所領導,司鐸們共祭時,主禮者更應是他們歌唱的「領航者」。若要善盡此職,主禮者是否應該「惡補」﹖共祭者是否也該抽空多練習?
10.「感恩禮讚」(劉志明神父作曲,彌撒歌詠集,1980年初版):此書提供彌撒曲的另一種選擇。內容包括將臨期、聖誕期、四旬期各一套彌撒曲(進堂曲、答唱詠、福音前歡呼、奉獻曲、領主曲)、聖週禮儀(聖枝主日、祝聖聖油、主的晚餐、主受難日、復活前夕及主日彌撒曲)、常年期兩套彌撒曲和九個大慶節的彌撒曲。此外,也有婚禮、追思及求和平的彌撒曲。最後編入二十多首二部合唱的彌撒用曲,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歌集。惟出版組未曾大力推廣,致未獲信眾廣泛選用。
11.「中華聖母彌撒曲」(混聲四部合唱、管風琴伴奏):原作曲者為李神父以前的神修導師,安樂斯神父(H. Alers C.M)以拉丁文寫成的。經李神父校訂,於1977年在台灣出版中譯本。內容有垂憐曲、光榮頌、歡呼歌(聖頌)及羔羊讚。曲調優美,具有中國樂曲的風格。適用於聖母慶節時詠唱或單獨演奏。
12.「主日詠讚」及「平日詠讚」(新編日課經文的吟唱,瑪利亞方濟傳教修女會陳美津修女編曲,經李神父審核,由聖樂組分別於1979及1980年初版):不少修會團體在團體誦念日課時,已經喜用此書詠唱。只可惜,尚缺為大慶節日課詠唱的版本,筆者希望陳修女能再接再厲完成這重要一冊。這兩本書所提供的歌曲,也適用於其他禮儀(如彌撒、聖事等)。所有歌曲簡單易唱,希望團體誦念日課時,儘可能以詠唱形式,增加自己的欣喜,激發讚頌天主的心情。傳統上,團體誦念日課也多是用詠唱的方式。在「讚歌」(聖詠集,禮委會重譯於1982年初版)中,曾介紹了八個傳統調式詠唱法,給各團體試唱。在適當的環境裡,個人也可用唱的方式誦念日課。
13.「宗教音樂」(修訂版為「教會音樂」2002年初版):這是李神父於1979年完成的文集,內文多為講解和介紹教會音樂:如彌撒曲、安魂曲、感恩曲、聖母讚頌曲和天主經等各類禮儀用曲。另外,它亦介紹教會有關聖樂的文獻,和一些著名音樂家的名曲(多為教會禮儀用歌曲)。此書不單是寫給教會內人士,也是寫給所有音樂愛好者。若以此作為認識和較深入地瞭解教會的禮儀聖樂,這必定是國內唯一可參考的寶書。
|
|
出版之初,在此書出研習音樂者對此需求甚殷,致它曾絕版多時。待其高足蘇開儀老師從奧國維也納研習聖樂學成歸來後,有意修訂再版,以應各方所需。徵得禮儀委員會同意後,蘇老師與「世界文物出版社」接洽,獲得該社出版此書修訂版的意願,並經主教團授權與該社出版發行,於2002年修訂版初版問世面市。修訂版本改名為「教會音樂」,名實更為相符。
蘇老師在序言中,說明了所修訂的部分。筆者也被邀執筆,簡述李神父的其人其事,在此就不再贅述。然而,行文至此,突然想起李神父的兩件事。
1)李神父堅持創新,建立自己的風格:記得在革新的拉丁聖歌集Graduale Simplex(在上節曾提及)出版後,筆者問李神父需否翻譯此歌集?他的回覆是「否定」。禮儀歌曲的寫作,須依照禮儀憲章,宜本地化,並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。
2)李神父也特別注意中國語言與樂曲的和諧:尤其從外語翻譯過來的歌曲,歌詞雖是國字,但並非國語。翻譯時,要注意國語的聲韻,若發聲不對,會使人誤解、懂錯語意。
李神父常用一首耳熟能詳的曲子來示範:「讚美主(主字應為第三聲)、讚美主…讚美主在早上…」。非教友聽上來,根本不知道在讚美甚麼。李神父建議,前兩句的「主」應改為「天主」,後面的「主」改為「祂」,意義不就很清楚了嗎?另一首大家常在彌撒中詠唱的歌曲「我的生命、吾主、獻給你…」,曲調很好,但文法不通,定必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。因此作曲者或翻譯外語歌曲時,應注意國語的聲韻及文法。李神父在這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,他所寫的歌曲,絕大部份去除了這些語病。此書不乏多篇好文章,值得喜好音樂者閱讀和參考。
欲購此書者可到「世界文物出版社」洽購。社址: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60巷2號。
14.「中國語文的音樂處理」:這是李神父一本理論與實用兼備的著作,於1978年由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發行。內容主要分為三個章節:一、中文「節奏」與聲樂作曲;二、國語「聲調」與聲樂作曲;三、國語歌唱的「讀字」問題。瀏覽了此書的內容,便可知這是作曲者與歌唱者值得參考或研讀的一本著作。主教團秘書處已無存書,為應讀者需求,能否予以再版的機會呢?
撰文於2009年5月13日
本文作者-趙一舟蒙席簡介
原屬於河北省獻縣教區 |
1949-1955 |
于菲律賓馬尼拉若石神哲學院讀完哲學及神學 |
1955 |
四月十七日在馬尼拉領受鐸職 |
1955 |
赴法國巴黎天主教大學先後讀教理講授學及禮儀學二研究所 |
1960-1961 |
赴德國學習德語 |
1961 |
回馬尼拉,服務於東亞牧靈研究所,從事研究與寫作,曾編譯了《大眾神學》等書。 |
1967 |
應主教團郭若石總主教之邀來台主編天主教教理新編為期九個月,後稱為《天主教的信仰》。 |
1969 |
再次應郭總主教之邀來台任職於主教團禮儀委員會,直到現在,負責梵二後所有新禮書的編譯與出版工作,以及革新禮儀的推行,編寫了詮釋禮儀的書冊。 |
本文章上載於二零零九年五月十八日
|